走讀鹿港


 

「九曲巷中風不到,十宜樓上士閒吟」,這昔日詩人墨客聚會場所,就在<一府二鹿三艋舺>中的二鹿「鹿港」,並於今日在小學國語課本中被闡述著,這也吸引了兩個台北家庭帶著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,來鹿港一探究竟,實踐走讀課本的概念。

晚上放好行李後,即走到鹿港天后宮拜拜。夜間的天后宮,少了香客的喧鬧,在一輪明月及宛如黑絲絨的天幕的陪襯下,顯得格外靜謐安詳。

我帶著孩子走近這三百年歷史的三級古蹟,正殿神龕內奉祀三尊不同時期大小的媽祖神像,上方有三塊分別由清代雍正、乾隆及光緒皇帝所御賜落款的匾額,真是好珍貴的史物。

由於媽祖的生日將到,回程遇到信徒完成繞境送媽祖回廟,信徒民眾夾道歡迎,鞭炮響徹雲霄劃破夜空,鹿港夜晚街道,頓時上演了一場熱鬧的宗教嘉年華會!

隔天一大清早,與另一不熟識的親子家庭相約在天后宮前,由鹿港,遇見1952」推薦知名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,帶領著我們導覽探訪鹿港市街。




首站當然由「天后宮」開始。陳老師帶我們細細品味著宮廟建築藝術之美,其中的石雕、木雕及精緻彩繪,有著豐富的典故及隱喻,在陳老師詳盡生動的解說下,彷彿都活靈活現了起來,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及其深度內涵。






其中的的八卦藻井及人生四暢【伸腰、掏耳、橪鼻、搔背木雕最令我印象深刻。在大殿內的石碑前,陳老師闡述了一段過去鹿港開港、八郊商行繁榮的過去。在後殿的太歲殿中,除了看到全台僅有三樽之一的黃金媽祖(另二樽在大甲及南方澳),我和孩子也找到了自己出生年分屬的太歲爺,十分的有趣。




接著一行人來到了「新祖宮」,這是全台唯一的一座由乾隆皇帝下令,官方撥款興建的官方媽祖廟,有別於由地方士紳所建之「舊祖宮」天后宮。

新祖宮雖然人氣及知名度不如天后宮,但正殿可活動的軟身媽祖兩旁,有穿官鞋、戴官帽的千里眼及順風耳,大門入口前,書有漢文及滿文的下馬碑,這些與故宮文物「右旋白螺」都有密切關係的典故。亦即乾隆五十二年(1787)八月,賜福康安予右旋白螺赴臺灣剿平逆賊林爽文、莊大田,以保佑渡海平安。

從此台閩渡海平安順利,除認為是媽祖聖靈庇佑興建廟宇外,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凱旋後,繳回供奉的永賀護佑普被吉祥,被視為祥瑞的右旋螺,據說渡海時若供於船頭,更能一路風平浪靜。






日治時期興建據日本建築風格的「公會堂」,前身為乾隆時期廈郊會館,目前為許多鹿港鎮當地活動或展覽的公共場所。






接著老師帶我們穿越馬路,再度進入蜿蜒的小巷,來到鹿港古蹟保存區「鹿港老街」。此區為鹿港沿舊鹿港溪最早發展的市街,後方臨河道可讓船隻靠岸卸貨,形成前為街後為溪的建築布局,這對於目前所看到的河道,早已變成馬路的我們來說,得發揮些想像力!

區內除保留有許多百年古厝,可發現房子建材及地板都相當特殊,老師說只要沿著舖有紅磚的地板走找古蹟就對了!由於當時與大陸貿易的帆船船身較輕,都得用泉州石、紅磚或福杉來壓船艙以保持平穩,因此運抵台灣就變成隨手可得的建材。








瑤林街王家宅第前的「半邊井」。早年並非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鑿井,此井便發揮敦親睦鄰的功能,民國50年後自來水管鋪設,許多公井都被封閉了。




我們穿越當地熱鬧的早市第一市場,許多好吃的銅板小吃都在這裡喔!隨後走進小巷,來到九曲巷。鹿港地近海邊,海風特別強勁,尤其中秋之後「九降風」恣意橫掃,風砂飛滾,為防風防砂,早期居民建屋時採取巧妙辦法,每建十間左右,路便一曲折,一來風即被房子所阻而散,也可以防止海盜土匪侵擾。






鹿江曲巷聞茗酒,冬日偷閒識一臨,十月風沙吹不入,九月霜雪凍難侵,即指出九(表多數)曲巷有防風沙防盜的功能。冬日九曲巷內靜暖如春,有「曲巷冬晴」雅譽。九曲巷內著名景點「十宜樓」,此和之後的「意樓」之間的中山路範圍同為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。所謂十宜是指琴、棋、詩、酒、畫、花、月、博、煙、茶十種文人聚會從事的活動。此為一跑馬樓,在金盛巷內,抬頭可看到一段『天橋』橫空而過。




相傳此十宜樓主人,是一位十分好客之雅士,為使客人能在高處倚欄望月,故於相連的兩樓間建一跑馬廊,以供清客憑欄望月。於此典雅秀麗古建築中,仍能懷想過往吟風弄月景象。只可惜十宜樓已無法進入其內參觀其建築格局。外觀可見其旁有一座防禦工事,有瞭望台的槍樓,下方一排陶甕入牆面,有美觀及通風的功能,有此可見先人就有資源再利用的環保觀念!




接下來「意樓」的精緻花窗及紅磚高牆,更給人一種意樓春深、想一探其內恩怨情仇的神祕感。原來這間小閣樓牆邊種的一株楊桃樹,隱含著淒豔的愛情故事。據傳樓中居住女子名為尹娘,方其新婚燕爾,夫婿為求功名,暫拋美眷赴試。臨行前,夫婿為解尹娘思念之苦,於意樓牆邊種一楊桃樹,並囑曰:「見樹如見人,吾試畢即返」。無奈夫婿一去音訊全無,尹娘仍苦守樓中,盼望伊人回來,終致抑鬱而終。






意樓古窗本身是圓的,代表圓滿紋路則由葫蘆、古錢兩者相間合成,葫蘆諧音為「福」,有祈求幸福之意,古錢則有祈求「生財」之意。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,極具古典之美。





最後一站是興建於明末清初的一級古蹟「龍山寺」。此間廟宇外觀雖不如天后宮寶殿氣勢,卻有著豐富歷史刻痕的古廟,一級古蹟之名當之無愧!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,今日建築為道光年間重修的格局。




龍山寺歷經多次天災人為浩劫,尤其921地震受損嚴重,後來由鹿港企業家寶成集團捐資修復,前後歷時八年多,才完成這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。看著廟內的重建說明看板,可知悉其困難度極高,也感佩商人能如此回饋地方的用心!




龍山寺內的山門、石獅及石雕、五門殿的龍柱及龍窗木雕,都看得出工匠的巧思及淵源流長的意涵。後殿可看出龍山寺為日本本院寺分寺的風格,也大量使用台灣檜木為其樑架構。五門殿內的戲台,以及其上方的八卦藻井架構都別有意義,結合看戲時視覺及聽覺上的考量呈現的完美工藝作品。五門殿正門二旁特殊的圓篆體對聯:龍山開鎮源流遠,鹿水重興慈澤長。說明了龍山寺創寺和鹿港的開港,對地方有著同的重要性及輝煌的歷史意義!








結束導覽後雖已過午,但我們仍對鹿港的古意流連不已,依來時路走回到第一市場用餐,買了具歷史古早好吃的伴手禮。
伴著夕陽相送,告別鹿港,也該是踏上歸途的時候了~















0 Comments